溧水区晶桥镇农路“颜值”很高。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兴 摄
“这段约1.6公里的农路是孔枫线的一部分,也是全国最美农村公路,是我们晶桥镇乡村旅游的‘颜值担当’。”昨天,溧水区晶桥镇护路员、枫香岭村社工田伟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天清晨,他都会戴好头盔、袖章,穿上反光背心,登录“溧水智慧交运”App,骑着电动车开始巡路。
昨天上午,田伟之在枫香岭村通往省道246的乡村公路巡查时,发现一段路面有泥土,他立即拍照上传到App,晶桥镇“路长办”的工作人员接到信息后,就近安排养护员根据定位赶到现场,完成了路面清理。而在过去出现类似问题的时候,不但处理流程不顺畅,农路管养责权不清、管养水平不足等矛盾还较为突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溧水区积极探索农村公路管养机制,明确了以镇街为主体、溧水区交运局为主管的管养责任体系,创新建立了“合作社+农户”养路护路模式,以路为引,激发乡村合作社和村民养护农路的积极性。
近年来,溧水区在全域改扩建农村公路439公里,目前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300公里,镇街与行政村之间四级公路通达率100%。“过去,我们的农路主要是水泥路,养护比较简单,日常清扫就可以,如果有破损,就补一些混凝土。但现在我们的农路都是沥青路,对路面的养护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根据每15公里一名护路员的‘路长制’原则,安排了114名护路员每天巡查守护全区农路。”溧水区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夏光平说。
联网成片成环的农路便利了村镇交通,“路长制”加强了对农路的巡查,但也需要投入更多的养护设备和养护人员。在设备方面,溧水区依靠省市区三级配拨的专项资金,合作社养路站有了洒水车、扫地车、补路设备等,而在养护人员方面,“闲散”的村民成了交通部门与乡村合作社“盯上”的对象。
在芝山村农路旁,记者见到了养护员芮敬文,他告诉记者,自己以前是村里的“闲散人员”,自家土地流转交由合作社统一进行标准化种植后,他只能打打零工,大多时间无所事事。“家里孩子老人都需要照顾,不想跑太远去打工。”芮敬文对记者说。“合作社+农户”养路护路模式在芝山村推广后,曾经在工地给别人开过工程车的芮敬文在村合作社的招聘中脱颖而出,成了村里的农路养护员,负责驾驶洒水车,养护自己村里的每一条路。“我现在感觉完全不一样了,直接在家门口就业了。每天都特别充实,不仅能照顾家里的孩子老人,每个月还能拿5000多块钱的工资,非常知足。”芮敬文告诉记者,农路养护工作并非一成不变,如果他在“溧水智慧交运”App上收到提醒,看到护路员上报的问题中有他负责路段的路面有污秽需要清理,他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使用洒水车对路面进行冲洗,“自己家门前的路肯定要养护好!”
据介绍,溧水区在晶桥镇试点开展“合作社+农户”养路护路模式,委托芝山村南京石燕农地股份合作社开展辖区内135公里农村公路日常保洁工作,石燕农地股份合作社专门成立农路管养队,截至目前,该合作社为本地村民提供了20个工作岗位,人均年收入达6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交通运输部近日召开的“路长制”运行情况调研座谈视频会议上,南京溧水区作为全省区县级代表向全国分享了“路长制”和创新养护模式的经验。
溧水区交运局农路科副科长翁盼对记者说,农路不仅是农民出行、农产品运输的道路,更是资金、人才、产业等要素下乡的通道,而这种创新模式的探索,将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保障。近年来,市区两级交通部门积极探索“富民兴业”新模式,发挥农村公路资源集聚作用,发展合作经济、带动农民致富,不仅鼓励沿线群众在乡村旅游、都市型现代农业等领域就业创业,还让更具时代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顺“路”延伸拓展,真正实现“四好农村路”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