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乡土人才这样破“土”而出
2021-12-28 10:12:00  来源:扬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扬人才 扬人社 记者 邱凌  
1
听新闻

冬至刚过,在邗江区公道镇的田间地头,麦苗一片油亮翠绿。

“过去我们只会用土法子种地,用上老师教的技术后,小麦每亩能增收50-100斤,水稻每亩能增收超100斤。”当地春红家庭农场负责人汲旺告诉记者,如今种田的年收入轻轻松松就能超过十万元。

在公道镇,还有不少农户和汲旺一样走上科学种植之路,家庭收入也不断提高。而带领他们走向富裕的,是村里的“泥腿子”专家、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徐大中。

乡土人才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创新创造,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近年来,扬州市聚焦乡土人才培育,统筹推进各类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振兴根基,激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引导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作用,涌现出一大批徐大中这样的“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他们破“土”飘香,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唱出好戏连台,释放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精准育才

做大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

“有舍才有得。人生如此,盆景制作亦如此,舍去多余枝条,方能达到作品的最佳呈现效果。”在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瘦西湖风景区管理处高级技师赵庆泉的名师工作室里,他正手把手教“90后”徒弟陆曾强制作黄杨组合盆景,这样的“名师带高徒”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剪纸、玉雕、斫琴、中医等各领域。

一方面是青年乡土人才很难得到名师指点,另一方面是部分乡土技艺传承面临无人可传的窘境,扬州“名师工作室”模式打通堵点,应运而生。连续5年,扬州给予73家名师工作室累计1705万元资金补助,采用“领衔专家—指导专家—培育对象”梯次培养模式,组织名师大家手把手帮带、面对面传艺,推动名师出精品、出高徒,帮助聘请200多位国内外各行业领域资深导师担任指导专家,精准培育600多名培养对象。

在“眼光朝上”吸引高科技人才的同时,扬州也注重培育乡土人才,让人才在基层一线“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带得动”。

在位于老城区的扬州搓背馆,搓背师张云松一边施展“八轻八重”的搓背手艺,一边向客人讲解扬州历史文化。去年,他参加了扬州搓背馆与扬州技师学院联合举办的企业新型学徒培训。不仅学到了现代护理保健知识,还掌握了传统非遗搓背手法,更学到了扬州的历史文化知识。

“入学第一堂课,老师就给我们讲了扬州为何能成为‘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让我受益匪浅。”得益于扬州正在推动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入行近30年的张云松说,自己不但涨了知识,更开阔了眼界。

“过去,我们拜师难、学艺难,特别是文化水平方面,大多只能靠自学。”全国技术能手、首批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丁昕表示,“现在的研修学院给我们提供了聆听大师授课的机会,既提升了技艺,也涵养了艺德。”

乡土人才大多拥有一技之长,有一定的致富能力,“面子”上过得去;但文化内涵、技能更新的“里子”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扬州整合职业院校特色学科资源,按照“1+1”合作模式,挂牌设立3家乡土人才“三带”研修学院,将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技艺传承有机融合,聘请名人大师、高校教授担任“工匠导师”,运用现场教学、操作实践以及座谈沙龙等方式,从政策分析、理念分享、技术指导等方面帮助乡土人才夯实“里子”,让乡土人才真正学有所获。

扬州还以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导向,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开展多专业、多层次、多院校的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等,做大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打造更多在生产上有能力、在经营上有办法、在精神上有追求的乡村振兴“金种子”。

精准助才

培厚乡土人才“成长沃土”

“千年好地方,藕遇绿杨春”“遇事不慌,藕有主张”……在“扬州好地方,大师造好物”拾里春风线上平台,一个个乡土人才的创业产品,借助“扬州慢”IP远销全国各地,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硬核”产业,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活力。

据悉,这一平台由市人才办、市人社局、运河文投集团联合推出,以现代工业设计融合传统非遗手艺,通过创新创意和“网络+”形式,帮助乡土人才线上销售产品,让更多大师好物走进百姓生活。“平台自上线以来,乡土人才创业产品相关视频累计点击量已达117.3万人次,‘藕遇绿杨春’茶藕礼盒销售额超100万元。”拾里春风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了助力乡土人才“芳香四溢”,扬州还积极搭台,构筑乡村振兴的才智“聚集地”。

2021年,由市人才办、市人社局、运河文投集团依托“486”非遗集聚区联合打造的运河“扬家匠”乡土人才“三带”创业园正式开园,“土专家”“田秀才”有了创业新阵地。

乡土技艺技能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针对乡土人才创业知识储备不足、政策掌握不准、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扬州集成政策、资金支持,打造了包括“扬家匠”乡土人才“三带”创业园、宝应乱针绣文化产业园在内的7个“一县一品”“三带”创业园区,向乡土人才提供创业辅导、项目资助、融资贷款、科技支撑、直播带货等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引领带动乡土人才投身创新创业热潮,形成创业就业集群,汇聚起乡村振兴的人才力量。

经过几年培育,宝应乱针绣产业已拥有企业40多家,从业人员近4000人,年产值3亿元,每位绣娘的年收入均超过4万元,宝应乱针绣文化产业园还入选省级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

此外,扬州还创建江苏扬州乡土人才市场,定期举办古建、园艺、烹饪、美发、修脚、沐浴等乡土人才招聘会,帮助万名乡土人才就业创业;创新将传承乡土文化与发展乡土产业相结合,将弘扬乡土文化与城市旅游相结合,打造“486”非遗集聚区、“三把刀”文化体验区、景观园林示范区等乡土人才成果展示交流平台,把乡土人才的创新创造成果推向市场;以赛促评,为扬州乡土人才展示技艺、提升技能搭建舞台。

精准用才

巧借“最强大脑”助力乡村振兴

让农活成为技术活,需要乡村能人来带领。“以前是扛着锄头、拉着犁耙到田间地头,现在则是端着茶、穿着皮鞋走进培训课堂,传授农业技术。”徐大中回忆,当初高中毕业后,自己便成了农民,但抱着“即使当个农民,也要干出点成绩”的信念,一直不断学习农业新技术,并带领农户成立合作社,帮助培养了一批批规模种植户和家庭农场主,带动周边村民奔向了小康。

这些年来,徐大中陆续被评为扬州市明星农机大户、扬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江苏省劳模等。荣誉加身,也让他获得了“真金白银”的支持。

技术是发展的底气。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宝应县乱针绣传承人汤祝萍通过边学边教的方式,带领一众绣娘共同打拼。经过多年培养,“祝萍刺绣”涌现出诸多优秀人才,绣制出的产品远销国内外各大市场。2020年,她获评江苏省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完成了从一名普通绣娘到“乡土教授”的蝶变。

“真是没想到,我们绣娘还能评上职称。”汤祝萍说,“非常感谢政府和社会对我们乡村手艺人的重视,职称评上去,将大大提升我们的自身价值。现在网上一幅刺绣可以卖到1万元/平米,今后有了正高级职称证书加持,卖价可能会翻好几倍。绣娘的手艺‘值钱’了,我们的春天真正到来了。”

作为扬州市时会堂茶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金玉荣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农民企业家,一直致力于茶叶领域的种植、加工、销售和科研,但却从未进行过专业技术人员评审认定。去年,他一下子晋升高级职称,更坚定了当好“农创客”,为扬州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的信心。

让乡土人才“香”起来,需要因地制宜出政策、优环境。近年来,扬州深入挖掘乡土人才资源,全市现有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41人,累计获评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93人次、新秀286人次。为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到乡村干事创业,扬州市县两级层面都出台了相关人才政策,为乡土人才“扶上马、送一程”,搭建科研助农舞台,让乡土人才在现代产业中走得更稳、更远。此外,扬州结合省乡土人才职称制度改革,构建乡土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更加注重人才实际业绩成果,彰显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向心力,激发越来越多的“土专家”投身乡村振兴的活力。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926名乡土人才创办企业或领办合作社,直接带动5600多人就业,主营业务收入近25亿元,人均纯收入达6万元,涌现出熊立群、李永政、詹国胜等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真正让乡土人才“香”起来,带动特色产业“强”起来,带领百姓群众“富”起来。

标签:乡土人才;扬州;乡村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