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溧水无想山下的古塘水库清波荡漾,翠鸟鸣啼。水库管护员陈道仓巡查一圈后,又拿起工具来到堤坝除草。
“住家保姆”管护模式是溧水区水务局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探索的创新举措,它以小型水库为突破口,以“住家保姆”式管理机制破解农村河塘面广量大、管护不力等难题。据悉,该创新举措已入选水利部汇编的《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典型案例》,是全市唯一入选案例。
农村小水库有了“住家保姆”
古塘水库位于溧水区洪蓝街道天生桥社区,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的小型水库,总库容约47万立方米。堤坝上的“河长公示牌”明确了管护责任。
56岁的陈道仓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绕水库巡查,一圈下来需要步行4000多步。早上8点完成巡查回到住处,他抄起工具又出发了,“晚上风大,水面和溢洪道里掉落了很多树叶和枯枝,上午必须完成打捞”。
溧水水系发达,像古塘水库这样的中小水库共有73座,湖泊、河道、塘坝等近4万个。“前期调研发现,小型水库处于‘散养’状态,虽然有相对固定的经费,但与主要水体相比,存在无专职管理机构、力量弱、经费少、管养差等问题。”溧水区河长制管理中心主任张锦花介绍,溧水在不增加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以小型水库为“实验麻雀”,探索河湖管护新路径。
溧水出台加强小型水库和10万方以上蓄水塘坝水质保护和管理实施方案,确定农村河塘管护的总体目标和责任分工等。同时以洪蓝街道为试点,创新小型水库“住家保姆”式管护模式,引入第三方管护单位,选聘专职管护人员,专人专岗,将责任主体由单位转变到人。
目前,洪蓝街道的11座小水库已全部配备“住家保姆”,要求24小时管护在库在岗,中途离开不得超过半天。
定期专业培训提升管护水平
在陈道仓的床头,放着一本本子,上面是他学习相关管理办法的笔记,“管什么、怎么管,培训时都讲得很清楚”。
据悉,针对管护人员业务水平和执行能力不足的问题,溧水区水务局、镇街水务站等部门定期组织管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包括工程运行管理、水资源调用、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安全生产管理等业务,让管护人员熟悉工程情况和识别基本险情,规范养护行为,提升管护水平,并要求管护人员每天须巡查2次以上,做好巡查台账记录。
为实现长效管护,溧水区在不增加经费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严格落实“底薪+绩效”工资制度。每座小水库的8万元管护经费中,3万元用于维修,5万元用作人员工资,由第三方根据主管单位考核结果以及管护人员履职表现,确定管护人员绩效工资和是否续聘,从而打造一支管护水平高的专业化养护队伍。
“保姆式”呵护,换来一池池清水。据悉,洪蓝街道去年在全区8个镇街水库管护效能考核中名列第一。
专职管护延伸至农村河塘
“小水库‘住家保姆’式养护的成功探索,为农村河塘管护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张锦花介绍,目前,溧水区正以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为契机,向农村河塘推广“住家保姆”式管护,构建“镇级河长办为监管、行政村(社区)河长为主管、管护员为主体”的责任体系,并实行一河(湖)一策,精准管理。此外,还引入巡河无人机、智慧截污装置、水务设施“一张图”等手段,以科技赋能河湖管护水平。
专人管护,一人一岗,不仅能够提高农村河湖管护成效,还能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溧水按一个涉农自然村为一片区,设置一个管护岗位,共有898个管护岗位。各村将贫困户、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以农业合作社形式成立河湖养护队,洪蓝街道陈卞村的渔民上岸后,组成“渔民管护队”,成为石臼湖的“守护者”。
创新河湖治理,换来水清岸绿。去年,溧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标率100%,河湖长巡河效率位居全市前列,溧水区河长办被水利部授予2020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进单位”称号,溧水区水务局河长制管理中心于2021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称号。
去年以来,溧水还全面启动幸福河湖建设,计划3年内创建100条幸福河湖。溧水区水务局局长郭斌表示,全局上下将围绕这一目标,以河湖长制为抓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凝聚治水合力,着力建设“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