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好春光,春耕备耕忙
2022-02-18 09:40: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记者 王丽华 王怀艳 朱旖旎 通讯员 朱利虎  
1
听新闻

昨天,农民在六合区金牛湖街道一处家庭农场的地里机械化施肥,加大麦田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通讯员 杜森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春暖大地之时,正是春耕好时节。一年一度的春耕备耕时节已经到来,记者从南京市农业农村部门获悉,相关部门和各个涉农区农户正在抢时间、抓季节,春耕备耕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为春季农业生产开一个好头,夯实夏粮丰收基础。

新机械助力,

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15日一早,不等过完元宵出了年,江宁区湖熟街道种植大户倪清就已经忙碌在自家小麦地里,“我得赶在小麦拔节前给小麦施肥。”倪清说。相比往年麦地里十多个农民排成一排,一边背着肥料,一边用手把颗粒撒到地里的热闹场面,今年春耕显得尤为冷清,只有倪清一人驾驶着一辆拖挂式化肥播撒机驰骋在广袤土地上。

这辆化肥播撒机是倪清今年第一次使用,从前他只知道植保无人机可以实现农药无人喷洒,但施肥一直都是靠人力劳作,很是费工费时。今年,他在网上看到这款新型化肥播撒机,毫不犹豫就下单了。这款化肥播撒机是拖挂式的,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漏斗式播撒装置,安装上拖拉机头就可以使用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几十斤黄色颗粒状化肥倾倒进机械后方巨大的漏斗后,随着倪清发动机械,后方漏斗的“嘴”打开,化肥颗粒慢慢“漏”下来,被下方圆形旋转器接住,并快速旋转喷撒到农田各处,既均匀又高效。

倪清介绍,有了这套新机械,他再也不用在春耕时为请不到人工而着急了。“人工施肥,每人每天只能施肥10亩地,而机械施肥每天可覆盖300亩,效率提高10倍。”倪清算了一笔账,他家种植的900亩麦地,往年施肥撒药等田间管理时需聘请15人起早贪黑干一周多,如今他一人3天就能做完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农技专家点拨,

问诊把脉促丰收

俗话说“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麦田一套沟,从种喊到收”,立春后容易发生连阴雨而导致湿渍害。记者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获悉,今年受天气影响,土壤含水量较高,抓好春季田管非常重要。

怎么管?这里面的门道很多,因地制宜是关键。“就说施肥吧,是撒氮肥,还是复合肥、配方肥?要撒多少?这要看地,也要看苗。看地肥不肥,看苗壮不壮。不能光看别人撒什么自己就撒什么。”市耕保站副站长徐生说。

谁来帮忙?市耕保站制定了《2022年春季在田作物肥水管理建议》,指导农户正常苗情怎么施肥,生长过快的旺长苗又怎么管。市农技推广站组织5—6人的麦油种植管理方面专家团队,不定期到重点种植基地上门为农户服务。在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之后,向各区农技推广条线及街道、社区下发了《南京市麦油春管技术意见》,为农户解决当下田间管理难题。

“现在还更方便了,发现田间的小问题,拍个照直接微信传给技术专家,他们就能直接告诉我们怎么解决了。”不少农户告诉记者,有技术专家护航春耕备耕,心里有底、丰收不愁。

农业园区护航,

绿色生产树标杆

2月16日上午,记者在龙潭街道南中村高标准农田旁看到,当地农民正在准备农机具,开展清沟理墒、除草施肥的工作。“现在正值田间管理的关键期,今年我们街道共种植了2.6万亩的冬小麦,通过整合资源、统一运作,预计亩产可达千斤。”龙潭街道农副业科科长周志国介绍,街道组建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整合地方政府、农业科技、种植大户的力量,不仅实现了粮食生产全过程100%机械化,更在优质品种引育、农业品牌打造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农民可以更加专注于农业生产。“包括肥料、种子的采购,还有一些机械化的投入、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园区全部进行整合,大户们只需要按照我们的技术要求,平常管理跟得上就行了,后面的销售也由我们园区统一来对接。”周志国说。

今年,栖霞区计划种植粮食面积6.27万亩,其中冬小麦计划种植2.96万亩,比去年增加5000余亩,增幅超过20%。“为充分保障春耕春种需求,我们区共储备肥料1500吨,农药25吨,农膜15吨,水稻、蔬菜等种子162吨,农业大中型拖拉机177台。同时,2.32万亩耕地的稻谷规模生产补贴也全部发放到位。”栖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卞小兵介绍,今年,栖霞区持续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措施,着力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作物亩均效益,计划建设有机肥替代、绿色防控示范基地3万亩,重点打造2021亩八卦洲“两无化”核心示范基地,打造全市农业绿色示范标杆。

标签: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