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构建“大思政”一体化育人格局
2022-09-20 09:08:00  来源:常州日报  
1
听新闻

□尤佳 陈国平 陈旸

日前,由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常州经开区以区域为单位,先行先试,统筹规划区域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内容与路径,整体推进区域学校思政教育。区域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从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德育活动等方面,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社区资源,探索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一体化育人路径,构建起“大思政”育人格局。

立足思政课堂,探索一体化育人路径

15日,一场围绕“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的议题式教学在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的思政课堂开展。课前,学生们针对老师提前给出的议题,进行信息的搜集、问题探究,课中,大家进行思维的碰撞,对议题总结和提升,最终形成结论。“这样的课堂让知识学习不再枯燥,大家都全身心投入其中,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等都得到了提升。”学生邵媛媛说。

探索议题式教学是经开区各中小学推进“经·开”思政好课教学改革的举措之一。在该区的中小学课堂上,参与体验式教学、项目式学习、辨析式教学等思政课教学范式正在轮番上演。

据了解,为了打造“经·开”思政好课,常州经开区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整体推进区域学校思政课建设,探索出目标内容、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多元评价等一体化育人路径。

联盟各校积极联动,深入研讨,明确了各学段教学目标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点,对中小学开展思政教育的方法、路径等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引领不同学段学校的思政课程建设。各中小学立足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借助模块化课程理念,深化心理健康教育、道德品格教育、法治教育、国情教育、红色教育、“四史”教育等教育内容,融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创新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构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的同时强师资。联盟建设了教师教研共同体,采取大中小学教师同上一节课,同研一个主题等方式,加强合作联动、成果交流与资源共享,提升思政课师资队伍水平,实现大中小学教学科研一体化。

为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各中小学改革现有的思政评价方式,采用项目评价、成长记录评价、纸笔测试评价、网络评价等多元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程评价机制,实现多元评价一体化。

融合多方力量,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

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离不开全社会的配合。搭建协调育人网络,常州经开区整合学校思政教育,拓宽研学实践领域,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开创新时代思想教育新局面。

常州经开区有着丰富的工业资源,区域内入驻企业万余家,产业涉及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绿色能源以及现代物流等。充分挖掘区域内的工业文明,区域内各校开发了“工业旅游研学课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业的壮观和科技的发展。

日前,位于潞城街道的常州轨道交通产业展示馆以直播讲解的方式,带领经开区多所学校的孩子们“云游经开”,一起“造梦”。学生们“走”过多个展区,一场场炫酷十足的3D投影秀让大家与高科技面对面,直观了解了全市知名的轨道交通企业、核心产品、产学研成果等。

“我们将思政教育与研学课程、劳动教育、志愿者服务等有机融合,拓展思政教育实践领域。”横山桥初中校长徐建文表示,特别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劳动教育,区域内打造了多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结合,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提倡社区劳动、鼓励家务劳动,让学生深感“劳动最光荣”,在劳动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

建构“三位一体”育人网络,丰富的社会资源逐步走进经开区各个校园。学生家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地名家、社会团体等大力支持思政课程建设,与学校联合开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南塘桥小学“风筝课程”、经开小学“梳篦课程”、宋剑湖小学“锡剧课程”、东方小学“书法课程”等,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通过合作共建,促进思政教育的力量、资源、实施一体化,有益补充了学校思政课教育内容与资源,思政教育的实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常州市第四中学校长裘高飞表示。

深化项目建设,提升思政课育人品质

9月1日,在经开区冯仲云小学的开学第一课中,冯仲云将军的侄子冯明岐爷爷给全体师生讲述了冯将军小时候学习的故事。将红色教育资源融入课程思政育人,冯仲云小学开展了“红色开学典礼”“红色经典阅读”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形成了“以红色塑造民族之魂”的办学特色。

冯仲云小学的红色教育实践是经开区各中小学校的缩影。近年来,该区思政教育聚焦重点,以“根植红色基因——中小学红色教育一体化建设”项目建设为抓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品质。围绕项目主题,各学校充分利用区域内冯仲云纪念馆、横山桥第一党支部、华电江苏戚墅堰公司红色教育基地、戚墅堰街道红色基因馆、花溪小红馆、澄西烈士陵园等教育资源,开展体验式、沉浸式的红色教育活动。

学生课堂、活动、实践处处体现了“红色”元素——“3+1+N”红色课堂以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为主,以学校红色教育校本课程为特色,其他学科有机渗透;邀请“五老”宣讲团、英雄先进人物等进校园开展红色报告讲演,让学生浸润红色文化的熏陶,同时成立学校“红色讲解员”宣讲团,倡议人人争当讲解员;“红色经典阅读”工程诵读、书写红色经典诗词,班级内成立读书小组,阅读红色经典小说、展演红色戏剧剧本;学校充分利用周边红色资源,与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建立合作,开展红色足迹寻访、红色主题研学、红色社会实践等,通过实地探访、亲身体验,让学生在红色场景中接受红色洗礼。

“将红色教育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各校师生在奉献中践行红色帮扶。”常州经开区小学赵霞介绍,老师们积极参与爱生行动,与困难学生结对,给予学习、生活上的关心;学生们走进社区、福利院、困难家庭等进行志愿服务,奉献爱心,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

标签:
责编:龚淑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