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江北新区生泽园家庭农场采摘桃子。该农场四十五亩油桃、毛桃陆续成熟,吸引游客前来采摘观光。 通讯员 刘泽莹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成串的蓝莓挂满枝头,油桃的清香令人垂涎,五彩小番茄粒粒饱满……双休日到近郊的农场、采摘园采摘鲜果,成了近期市民出游的热门选择,“采摘”紧随“露营”的脚步频频刷爆南京人朋友圈。
“采摘”并非新事物。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达,白马蓝莓、横溪西瓜、谷里蔬菜、盘城葡萄等名声在外,因地制宜发展的“采摘游”不仅满足了市民回归田园、自己动手的游玩体验,更让地产果蔬身价倍增、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成为近年来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采摘火热,近百种果蔬陆续成熟
上个周末,家住主城区的黄敏敏一家驱车来到溧水白马镇的南乡莓园,边采边吃,不时还相互拍照留念。白马镇漫山遍野的蓝莓树上挂满紫色的小浆果,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犹如一颗颗蓝宝石。“蓝莓个大,酸甜可口,通过采摘还能让孩子了解蓝莓是怎么生长出来的,一举两得。”黄敏敏说。
在南京果子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六合竹镇种植基地,桃树繁茂,蔚然成林,一颗颗饱满绯红的毛桃、扁平小巧的纽扣蟠桃等挂满枝头,游人三三两两漫步其中、采摘鲜桃。公司负责人叶国强介绍,该基地总面积近800亩,桃子品种超50个,节假日游人不断,自驾游车辆甚至排起了数百米的长龙。
在酸甜可口的水果面前,蔬菜“诱惑力”或许稍逊一筹,但搭配采摘,也被激发出了无限吸引力。
作为全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江宁谷里生产的新鲜蔬菜不间断供应市民餐桌。6月11日下午,刘欣一家来到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区白色大棚采摘黄瓜、番茄,她笑着告诉记者,这是今年第二次来谷里采摘,蔬菜品种多又非常新鲜,比市场上买到的味道好很多。
“今年,园区的辣椒、茄子、黄瓜、玉米等蔬菜首次提供采摘体验,一个月不到,十几亩的玉米、辣椒都被采完了,真没想到这么火爆。”现场工作人员禹良树感慨。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南京从南到北刮起了一轮“采摘热”,从水果到蔬菜,近百种果蔬陆续成熟,可供采摘的品种较往年更加丰富。感受田园自然风光、体验亲手采摘乐趣、品尝新鲜时令蔬果,正成为市民休闲新时尚。
花样更多,游客体验感显著提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两年受疫情影响,一些经营不善的采摘园先后倒闭,余下的则利用闭园时间修炼内功、思考提档升级,从多方面提升游客采摘体验感。
在六合竹镇果子王生态园,无论是油桃、毛桃,还是黄桃、冬桃,桃树“个头”都不高,桃子伸手可及。公司负责人叶国强告诉记者,为方便游客采摘,每年冬天修剪桃树时,他们都会芟除枝头,让桃树“长胖不长高”,让游客采摘不费力。
还有不少地方选择在栽种方式上下功夫。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区小番茄采用吊蔓栽种方式,一根主藤外只保留5根辅蔓,这样长出来的小番茄低的只有50厘米,高的能达到1.5米,孩童不站梯子、成年人不弯腰就能采摘。
“体验感更好了!”游客们的感受更为直接。家住溧水城区的付迎春是芊芊杨梅园的“粉丝”,最近几年,她每年都要来这里采摘,直观见证了杨梅园的变化。“早几年前,上山只有一条窄窄的土路,车开到山脚下,再步行上山,”付迎春说,现在,路直通杨梅园山顶,采摘更方便。
据悉,每年杨梅节,数万游客涌入芊芊杨梅园,为方便游客上山,街道投资改扩建了一条约3.3公里的杨梅路,将原来的4米土路拓宽为6米宽的柏油路,并在入园附近增设了停车场。
新鲜至上,农产品身价倍增
“采摘游”火热,不仅为游客提供出游的好去处,其背后的“经济账”更让农户欢欣鼓舞。
6月10日上午,在江宁谷里“幸福果园”,老板孙家华的手机响个不停,“都是预约来果园采摘、游玩的,现在双休日每天大约有200多人。今年5月,果园收入10多万元,同比增长30%。”孙家华盘了盘账,美滋滋地说。
记者看到,果园门口的墙上列出了可供采摘的果蔬种类以及采摘价格:西瓜采摘,黄心瓜6元/斤,红心瓜4元/斤;桃子15元/斤;蔬菜,按现场价格称重计价。
“我们这里的采摘价格要比市场价平均贵一倍左右,差价其实是游客在为好口感和绿色新鲜买单。”在孙家华看来,采摘让市民品尝到田间地头最新鲜的东西,也为他们节省了人工采摘、包装、运输等多项支出。
溧水白马蓝莓如今正大量上市,市场价每斤40—50元,但南乡莓园的蓝莓价格比普通蓝莓高出一截,单价最高卖到120元,来采摘需先支付100元的门票费,但即便如此,慕名而来的市民还是络绎不绝。
南乡莓园负责人陈奕同认为,他家的蓝莓之所以能卖出好价格,主要源于高品质,“莓园近十年来坚持使用有机肥,人工除草,从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绿色化种植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他说,端午假期,每天入园采摘游客三四百人,仅门票收入就有3万元左右。
延长链条,专家把脉“采摘经济”
除了提供采摘服务,如何让游客留下来继续消费,也让不少采摘园绞尽脑汁。然而,一位不愿具名的采摘园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致力于布局农家乐等农旅融合项目,却一直无地可用,无法满足游客其他休闲需求。游客大老远来采摘,采完即走,一方面游玩体验感不足,降低了“走了还想来”的热情;另一方面,企业盈利空间有限,影响了持续投入的信心。
如何让采摘经济链条继续延长,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南京农业大学电子商务与品牌研究中心主任、农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周曙东认为,首先,农场主要坚持规划先行,在充分考虑土地资源、周边交通、人流等各方面因素情况后,再决定是否要发展“采摘经济”。政府相关部门则要加强引导,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其次,在种植品种方面,可以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研发一些新品种或是“混搭”种植果蔬,来延长采摘游览时间。
在周曙东看来,“酒香也怕巷子深”,各采摘园要在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加强品牌宣传推介,例如为市民提供采摘路线选择、与旅行社合作推出采摘活动等。各高校、企业也可以积极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拥抱休闲农业经济,提高休闲采摘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发展“VR数字采摘”等新业态、新形式,保证采摘持续火热。